科普宣传
从LED到隐身衣——来自大自然的灵感
(请补充作者简介,可包含作者姓名、单位及研究方向等)
罗昱,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,从事植物细胞内膜运输和膜脂功能的研究。
孔子说“三人行必有我师”。其实,广袤大自然中的生物也可以成为我们人类的“老师”——它们为了适应环境的挑战,演化出了各种各样的特性。而人类也不断从中寻找灵感,发展仿生学研究,使得生活更舒适更便利。
你知道吗?高速列车的流线型车头、防震的安全头盔、光滑的潜水服、灵活的救援机器人……这些都是仿生学在生活中的应用。
让我们这就来聊一聊这些奇思妙想背后有什么有趣的故事。
01 新干线的速度和翠鸟的喙
早在1964年,日本就有了第一条新干线,而且早期新干线的时速就已经接近每小时200公里。但每当它驶过隧道的时候,总会发出一声巨响,让人难以忍受。随后,人们发现这是空气动力学的原因所致:当火车驶入隧道的时,就像一个活塞推入一个泵中那样,火车头快速压缩空气形成冲击波。当火车离开隧道,冲击波迅速释放从而发出爆破声。此外火车前方压缩的空气也增加了行车阻力,限制了火车的速度。
到了20世纪90年代,工程师中津英治(同时也是鸟类爱好者)发现,翠鸟有着长而尖的喙,当它从空中快速俯冲入水面捕鱼时,它的身体能流畅地穿破水面滑入水中而不是撞击水面。后来,工程师们通过模仿翠鸟的喙,造出了速度更快,噪音更小的新型高速列车。
(此处建议增加一两句话作为图片说明)新干线列车车头从呆萌的圆锥形进化为优雅的流线形,从此告别爆炸音,并获得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能耗。
02 LED灯与萤火虫
除了形态上的模仿,如今仿生学不断实现突破,已进入微观甚至细胞水平。其中最常见的一个例子,就是我们每天都要使用的LED(发光二极管)。
在日常生活中,LED除了作为照明灯,还广泛应用于电子显示屏,如电视、电脑和手机屏幕。比起其他传统的耗电大、发热大或者易损坏的照明灯,LED具有良好的光转化效率,但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光会反射回内部造成发光损耗。怎样减少这种损耗?科学家们寻寻觅觅,找上了萤火虫。
世界上有两千多种萤火虫,广泛分布在亚洲和美洲温暖潮湿的环境中。萤火虫发光,依靠的是其腹部的发光器官——器官内的光细胞被许多小管结构包围,光细胞利用小管提供的氧气、细胞内的荧光素、催化荧光素发光的荧光素酶,以及提供能量的ATP进行化学反应,发出荧光。了不起的是,萤火虫发出荧光的能量几乎能完全转化为光而不是热,这样它就可以免于把自己烫死的隐患。比利时生理学家Jean Pol Vigneron在一次中美洲的科研考察中被满眼的萤火虫激发了灵感,他将一些萤火虫带回实验室仔细观察它们的发光器官。萤火虫发出的光会经过体表的一层蜡质发射到体外,而光在蜡质里面传递比空气中慢,这意味着有一部分光会反射回体内从而使得发出的光变暗——但事实上,萤火虫发出的荧光并没有明显变暗!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,科学家发现萤火虫的蜡质层里有着特殊的结构,如纳米级别的嵴和交错相叠的鳞片(就像工厂的屋顶),而绝大部分的荧光正是通过这些结构的锋利边缘释放出来。
就这样,科学家模仿萤火虫发光器官蜡质层的特殊结构,为LED灯增加了一层毫米级别的包衣。这使得LED灯的发光效率提升了55%,也就是说,在消耗更少电的同时能够发出更亮的光。
(此处建议增加一两句话作为图片说明)通过模拟扫描电镜下萤火虫发光器官表面的鳞片结构,增加了纳米涂层的新型仿生灯比传统灯亮度明显增强。
03 向章鱼学习“隐身”
从陆地到深海,一个奇特的生物——章鱼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兴趣。
章鱼拥有非脊椎动物中最大的大脑,此外,它们还具有“隐身”的能力,能依环境在毫秒间内改变自己皮肤的颜色乃至质地,以巧妙地模仿粗糙的珊瑚或者光滑的岩石。利用这种超能力,章鱼能在水下不露声色地突袭游过身边的猎物,并通过皮肤颜色进行交流。如果能够模仿章鱼制造出能依环境变化的隐身衣,会是多么酷!研究发现,章鱼改变颜色是依靠皮下的色素细胞,包括黑色、棕色、橙色、红色、黄色,甚至银色,金色等。色素细胞就像一个个不同颜色的彩色气球,当气球充气后颜色变浅,气球变小后颜色则变深。章鱼正是通过调节不同色素细胞的形态,来改变整个细胞层的组合颜色。更为神奇的是,章鱼不是通过眼睛而是通过皮肤来感知周围环境颜色的变化。
现在,科学家已经研发出可以从平面向三维特定形状转化的延展材料,以模仿章鱼的颜色细胞。这意味着我们离“隐身”又近了一步。(此处说法是否准确,请老师确认—可以这么说)
仿生学一直在不经意间慢慢改变我们的生活。在不远的未来,仿生学还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?让我们继续努力,拭目以待。